當今社會,尤其是商業社會,某一區域/組織與外界的觸點、也就是與外界的連接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受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而當今的環境因素的變化也越來越大。一個區域或企業單純的從內部資源結合外部環境來做長遠戰略規劃已較難適應紛繁多變的商業社會;而近年來在商業實踐中,基于商業模式的發展思路較為盛行,其較多的成功案例也在論證著這一較為新穎的理念。
什么是商業模式?初步的定義是,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顧客之間、與渠道之間都存在各種各樣的交易關系和連結方式。
那么,我們嘗試將這一理念引入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并對以下9個商業模式要素來分析縣域經濟發展:
1.發展定位
縣域經濟發展的需求是什么或者說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不同于企業的商業模式主要考慮企業發展及其盈利情況,而縣域發展是需要從國家治理出發來考慮本區域經濟發展的價值定位?h域發展的定位,可以有多種,比如,“國家百強縣”、“省內前三”、“文旅特色縣”等等。
2.市場方向
縣域希望向哪些客戶群體、國內哪些區域提供自己的產品或服務。這個細分市場應該有具體的人數統計以及購買產品的方式。
3.生產方式
縣域是如何做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方式是三來一補,還是全產業鏈制造?生產對于縣域來講,基本不存在問題。不同于企業,對于縣域來講,生產方式可以采取支柱型產業來完成產品、也可以是集合家庭作坊、農村合作社等等。
4.營銷渠道
這是縣域經濟發展普遍存在的難點、也是關鍵點。不同于大型企業與成熟的運營模式及營銷渠道,在縣域,無論是農林牧漁的產品銷售,還是文旅產業的宣傳營銷,歷來都不是縣域所擅長的。當然,可以借鑒學習的案例也有,如蘇南模式、義烏模式、濟源模式等。從當今的商業模式來看,縣域經濟現在不單可以學習已有的成功模式,也可以創新使用互聯網、平臺運作、戰略供應等方式來達成營銷目的。
5.成本結構
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本結構是多維度、全社會式的。發展一個支柱產業也好,還是發展特色產業也好,成本還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
6.資金來源
資金來源又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大縣域來講,資金更是一個難點。故,資金來源應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創新性、重要的要素。那么,從目前已有的縣域發展的資金來源來看,傳統的主要是四大方面的:財政、上級單位專項資金/國家轉移支付、銀行貸款、招商引資;另外還有一些新興的來源:PPP模式引入資金、資產證券化。
7.收入與盈利
對于縣域經濟來講,收入與盈利不只是狹隘的財務概念,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縣域企業/合作社等銷售產品/服務本身的收入與盈利,二是在政府層面,還應計算拉動全區域的GDP、財政稅收、勞動就業等。
8.競爭
縣域發展絕大多數時候由政府主導完成,而政府出于風險規避及資深創新能力、商業運作經驗的欠缺等因素,很多時候只會模仿復制,故全國廣大區域內出現過很多農產品、工業生產等“一窩蜂”、“一擁而上”等局面,比如,在陜西,就在一個縣內,5、6個鎮兩三年內同時上馬“民俗文化”項目,都是歷史文化+旅游觀光+特色小吃。這就導致同質化嚴重、競爭激勵,最終是浪費政府資源。
9.運營管理
運營管理在企業的商業模式中、并不作為一個構建要素。但是,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因政府很多時候只重建設、或是只懂建設,而不懂運營,導致很多產業發展、項目建設達不到預期目的乃至“爛尾”。故,運營管理應是縣域政府發展經濟所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合以上,在縣域經濟發展工作中,縣域政府可以嘗試引入商業模式的管理理念,在前期進行合理的發展定位與發展規劃,找出本區域的發展路徑,規避競爭陷阱、爛尾工程;在中期科學的做好企業、資金、產品/服務的引入;在后期適當介入產業發展的運營管理中去,幫助區域的產業/企業進行生產、營銷等工作,以期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發展路徑、提升縣域GDP規模、解決人口就業/生活,最終切實發展好本區域經濟。
轉自于:河北青年就業創業網